暢易汽車維修 俠名 維修案例 2015年09月08
車主描述,怠速和中速發(fā)動機一切正常,持續(xù)一段高速后故障出現。此車在不久前,曾經因加注的防凍液有質量問題,導致缸墊與缸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蝕,于是在別廠更換了新的缸蓋與缸墊,不久后便出現了上述故障。 故障診斷與排除 筆者試車發(fā)現,大約在行駛70km 左右的時候出現排氣管冒出極重的藍白煙,與那些應該大修的發(fā)動機相比煙度要高20~30 倍。收油后持續(xù)一會兒藍白煙消失?窟呁\嚈z查,發(fā)現進氣道及空濾內有殘存的機油。觀測得知,進氣道與氣門室蓋間只有一個管路相通,就是PCV 閥管路,即曲軸箱通風管路。因為缸蓋是新的沒有對它進行太多考慮。于是把油氣分離器等進行了清洗,并把PCV 閥至進氣歧管中間的管路,更換成透明管路,再次試車。故障重現時,發(fā)現透明管路內充滿大量的機油并向進氣歧管流動、參與燃燒,致使排氣管冒出大量藍煙。 編者注:發(fā)動機工作時,一少部分可燃混合氣和廢氣經活塞環(huán)處漏進曲軸箱內。由于受冷車溫度低影響,漏入的氣體一部分凝結在機油中,至使機油變稀,性能變壞,同時能形成泡沫,影響供油。廢氣中的二氧化硫遇水生成酸類,腐蝕機件。此外氣體使曲軸箱內壓力和溫度升高,不僅會造成潤滑油從各油封、各密封襯墊處泄漏,并且會加速機油老化。為了延長機油的使用期限,減輕零件的磨損和腐蝕,發(fā)動機都設有曲軸箱強制通風裝置,來加速曲軸箱內氣體的流通,將曲軸箱內的廢氣通過固定或可變流通截面的PCV 閥進入進氣歧管,再進入燃燒室燃燒,使曲軸箱內的溫度和壓力降低,從而避免了機油的泄漏和廢氣對大氣的污染。 將車開回廠,打開氣門室蓋罩觀察到PCV 閥在氣門室罩的最上方,如果機油串到PCV 閥處,前提必須是氣門室罩內的機油高度達到PCV 閥進口處,才會被吸入進氣道并進入燃燒室燃燒。正常情況下,氣門室內是不會存有太多機油的,多余的機油都應從回油孔返回油底殼,除非是回油的速度慢于氣缸蓋的上油速度。按照分析思路對缸蓋的上油與回油進行檢查。 因為488 發(fā)動機是液壓氣門頂結構,需要大量的機油來調整氣門間隙及潤滑凸輪軸等部件,然后從缸蓋預留的幾個回油孔流回油底殼。在缸體的主油道測試孔安裝油壓表,啟動發(fā)動機觀察油壓表,怠速油壓表讀數為260~280kPa。踩加速踏板,隨發(fā)動機轉速的升高,油壓表讀數也逐漸升高。發(fā)動機轉速2800r/min 時壓力為530kPa,且并不再隨發(fā)動機轉速的升高而升高。此現象表明機油泵的供油壓力基本正常,機油泵的卸壓閥工作正常由此,可以判定潤滑油路的上油速度沒有問題。那么,就該查機油的回油情況,最終還是把問題鎖定在新換的缸蓋上。找回了原車的舊缸蓋,拿過來一對比,一目了然,新缸蓋的幾個回油孔,比原車缸蓋的回油孔直徑小近一半。按原車的尺寸擴孔后裝車,故障不再出現。 維修小結 由于缸蓋的回油孔直徑過小,導致氣門室蓋內的潤滑油不能及時返回油底殼,造成氣門室里的潤滑油越積越多,最后被吸入燃燒室燃燒。因吸入的潤滑油量比較多,排氣管冒出大量的藍白煙。中低速時,缸蓋的上油速度較慢,沒有太大問題。到了高速以后,不僅缸蓋的上油速度加快,而且發(fā)動機轉速升高,負荷增大,活塞環(huán)的串氣量也增大,因此造成曲軸箱內的壓力增高,廢氣體上行,更阻礙了氣門室內潤滑油的回落,直致故障出現。在這里也提醒廣大同行,即使換新件也得仔細看好了再裝。這里更驗證了朱軍老師的那句話:新的不一定都是好的。事后尋訪汽配城,有一大批這樣的不合格488 缸蓋,同行購買時請留意。 |
|
|
湘公網安備 43120202000083號